作者: 仝志华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5-04-08 09:22
大地回暖,生机勃发。眼下,小麦陆续进入起身期,这也是水肥管理的关键阶段。在成武县汶上集镇高标准农田里,农技人员正综合运用植保无人机、水肥一体化智慧滴灌等科技手段,精细化开展田间管理。
“‘滴灌+水肥一体化’技术,在田间铺设了贴片式滴灌带,如同‘毛细血管’,精准地将水和肥送达麦苗根部。相较于传统灌溉,这种模式能节约水肥30%以上。” 汶上集镇党楼行政村村民党华坤看着麦田笑呵呵地介绍,新建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可根据作物生长需求,定时定量喷洒水肥,显著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。
另一块麦田里,植保无人机正高效作业。农技人员通过控制器圈定范围,无人机自动规划路线完成喷洒任务,单日作业面积可达700亩。
汶上集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以小麦种植为核心,创新 “井灌区” 发展模式,坚持 “以井保丰、以河补源”。项目累计新打机电井271眼,疏浚沟渠19.75公里,铺设PE节水管道80.8公里,新建桥涵54座,修建4米宽水泥路10.9公里,并配套输电线路42公里、变压器17台,彻底打通了农田灌溉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通过节水灌溉与道路畅通工程,项目区每亩耕地节水40立方米、节省电费5元,小麦亩均增产160公斤、亩产达650公斤,年增收380元/亩,惠及农户超万户。
成武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王继军表示,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,还节省了群众三分之一的生产时间,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。当地依托入村企业、“共富工坊”等平台,引导农民就近务工,实现“种地+就业”双收益。
为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行,成武县构建“县级主导、镇级负责、村为主体”三级管护机制:2019年前的设施,由县财政统筹360万元兜底修复,目前已修复56处;2019年至2020年的设施,实行分类共修,小微设施由农户自筹资金维修,农田林网由村集体收益列支维修,桥闸、道路、机井等主体工程由县级聘请第三方专业维修;2021年后的设施,设置5年“质保运营期”,由建设方全责维护。目前,全县412支村级管护队常态化开展巡查,形成“建管并重”的长效格局。
如今的汶上集镇项目区,纵横交错的灌溉管网、平坦宽敞的田间道路、整齐划一的农田林网,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新图景。这一工程不仅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,更通过“农田提质—农民增收—农村发展” 的良性循环,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、效益多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成武县现有耕地105万亩,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3.7万亩,其中2019年以来新建和改造提升33.7 万亩。未来,成武县将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进一步整合资源、创新模式,让更多 “望天田”变成 “致富田”。
记者 仝志华